隨著大量傳統古村落淪為“空巢”與“棄巢”,鄉愁逐漸遺失。
近年來,廣東佛山市推動30個古村落活化,漸漸為眾多“歷史文化名村”與“傳統古村落”找回遺失的鄉愁。
自然生態修復:“鄉愁”又回來了
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煙橋村,四面環水,是珠三角典型水鄉,自明朝開村以來,至今已有近600年歷史。因村若飛燕,初叫“燕橋”;清朝時建成木橋,因早晚霧鎖,如煙霧繞,便有了“煙橋”之稱。曾幾何時,隨著村民逐漸外出,古村漸漸衰敗。
2012年起,九江鎮正式啟動對煙橋古村的活化工作。
啟動之初,部分村民持觀望態度,認為古村活化工程是政府形象工程,與村民沒有太大關系,也不能帶來真正實惠。
而村民何德奮卻有另一種想法。“古村活化是保護和傳承傳統的歷史文化,找回丟失的鄉愁。”何德奮說,自己住的房子是兄弟們留下來的,如今兄弟們都外出謀生去了,“修繕老房子是為了讓外出的兄弟們記住‘根’,留住兒時的回憶。”他決定自籌資金40多萬元修繕祖居。
但在房屋風格上,他與家人發生了巨大爭議。“我堅持按原有風格進行修繕,但老婆孩子都非常反對,她們要我建成現代化的別墅風格,認為青磚瓦房太老土。”何德奮說:“如果修建成現代別墅,就破壞了老村古貌。”最終,房子按何德奮的意見,保持與古村一致風格。
隨著古村活化工作的深入推進,慕名前來觀光的旅客增多,也給煙橋村帶來了商機。
何德奮的家位于村口,一邊是大榕樹“一樹成林”,一邊是荷花盛開滿池塘。去年,何德奮把自己的房子定名為“復古居”,并開設私房菜館,讓游客體驗當地美食。“家常便飯,賞花聽雨,來的人都叫好。”何德奮說:“兄弟們回老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了。”
在何德奮的帶動下,煙橋村民開始自發參與到古村活化的隊伍中。村里原有一座古木橋,早晚橋上水霧繚繞,十分優美。后為方便村民出入,把古木橋改為了鋼筋水泥結構的公路橋。啟動古村活化后,村民又搜集齊當年建木橋的木板,拆掉水泥橋,重新修建古木橋,恢復了當年“長橋煙鎖”的美景。
現在,煙橋古村越來越呈現宜居宜游的人文風情。2015年,古村游客約1.5萬人次,比2014年增加50%。(記者?劉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