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提出這一口號。
響應這一口號的,除了前赴后繼奔赴創業大潮的“創客”,還有一個個眾創空間在各地興起。在杭州,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上百家眾創空間。開放的創業生態環境、實力雄厚的民間資本、科技信息等集聚的交匯系統……這些是不是就是杭州眾創空間的生態基因?
記者歷時一個月,實地走訪了數十家眾創空間,與上百位創客一對一交流,試圖描繪杭州眾創空間的生長軌跡,并破譯基因密碼——
11月16日,在位于夢想小鎮互聯網村的19號樓的一樓,一間數百平方米的會議室,近百人參加“杭州市海大企業投融資對接會”,其中包括30多家投資機構、眾創空間及孵化器和40余位相關投資人。
第一位路演的企業方負責人叫張庚,80后,曾在阿里巴巴就職,自2012年底辭職創業后,他做過新媒體第三方開發運營服務。隨著新媒體工具的不斷變化,他也在尋求轉型,如今的企業“微媒網絡”創立于去年7月,定位是實現會務活動行業的互聯網+,打造數字化會議的Saas服務平臺。
萬眾創業的故事,每一天都在杭州上演。特別是在一些眾創空間、孵化器、產業園區的集聚區,幾乎天天有路演、常常有論壇。一些是由政府部門發起的,也有一些是產業園區、孵化器、眾創空間甚至于企業自己發起的。
上演這些故事的人,正是一群被定義為創新代言人的“創客”。
為什么如火如荼的創業熱潮,興起在杭州這樣一座城?
經由創客們的各種描述,可以總結出這么幾點:杭州有創業者的“朝圣地”——阿里巴巴;杭州有一所畢業生創業率超過4%的高校——浙江大學;另外,杭州還有大量的民間資本和開放的創業生態環境。
除了“阿里系”“浙大系”,杭州市眾創空間聯盟理事長邵明國分析,“海歸系”“浙商系”的力量同樣不能忽視,他說,行業內往往把這四大系列統稱為“新四軍”,他們是杭州創業創新活力的來源,為杭州打造“中國硅谷”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和項目。
眾創空間給初創項目更多發展機會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李克強總理提出這一口號。
響應這一口號的,除了前赴后繼奔赴創業大潮的“創客”,還有一個個眾創空間在各地興起。
在杭州,經認定的眾創空間(包括市級、省級、國際級),共有75家。但在杭州市科委副主任壽偉義看來,在做“眾創空間”這件事的,超過100家,甚至更多。
幫實資本合伙人吳正玨,手下就管理著4家眾創空間,其中“極客創業營”“創盒”“費米”已經拿到了認定資格,“創夢空間”雖然當下還沒拿到認定,“但也快了”。
由此不難推斷,實際運作的眾創空間,比認定名單上的更多。
早在“眾創空間”這一概念被提出之時,大家更熟悉的是“孵化器”的概念。“但當時,我們就有這一層考慮,孵化器應該有不同的形態。”壽偉義總結,“眾創空間”這一提法來得剛剛好。
杭州市眾創空間聯盟理事長邵明國也這樣認為。在2015年之前,人們熟悉的創業創新載體,有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眾創空間是孵化的前端,提供的是苗圃服務,它的出現,給了更多尚未成熟的項目發展空間和機會,這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法高度吻合。
“入駐眾創空間里的項目,往往是從公司注冊之前開始計算,一直到注冊后的半年為止,也就是公司位于-1歲-0.5歲這一階段。”邵明國說,如果這些項目發展順利,后續便可以進入孵化器,甚至于加速器、產業園等。
“這也就是為何,很多孵化器愿意創建眾創空間的原因,這相當于把項目選拔這個環節提早了。”邵明國說。
有機會“晉級”,也就意味著有可能“失敗”。幾乎所有的眾創空間負責人都認可這一事實——入駐這些眾創空間的項目,如果不能在一定時間內達到考核指標,就會面臨被“清退”的尷尬。
以浙江大學e-works創業實驗室為例,如果項目入駐超過1年仍未達標,就會被“請出”空間。
“被清退的項目仍是極少數,比例在3%以下。”浙江大學e-works創業實驗室負責人吳有霞說,這些項目負責人大多會選擇尋找下一個眾創空間,繼續孵化。
集聚效應背后的無限可能
2015年3月,“第七空間”眾創空間在夢想小鎮成立,葉鳳的工作狀態就此開始變化。
她對那年的夏天印象深刻,七八月的夢想小鎮,深夜依舊燈火通明,“有時候晚上11點、12點回家,一點都不覺得晚。”
“這就是創業創新聚集的力量。”葉鳳透露,在“第七空間”里,有一位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創業者,在創業項目開發前期,靠著一頂帳篷,在辦公室一睡就是兩個月。
葉鳳和極客創業營的施清華、灣西加速器的王冠等,都是好朋友,因為都是眾創空間的運營人,又同在夢想小鎮工作,他們常常會約在一起吃飯,私下分享管理經驗。
“最近某位大咖到我們空間來考察了”“最近我們又有一個項目獲得了融資”“我們空間的某個項目正在尋找研發人才,你們那有企業招聘的時候也幫忙留意著唄”“這個坑我們已經經歷過了,你們就別踩了”……在他們看來,這些話題,顯然比“吃什么”“去哪玩”更有趣。
眾創空間的集聚,在促進空間運營人員溝通交流的同時,也在促進不同空間項目的合作與交流。
“大家一起做活動、交流什么的,太常見了!”葉鳳舉了一個例子,就拿“第七空間”的一個創業項目產品要開模,但考慮到開模成本高,最后借助了另一個眾創空間的3D打印項目的技術,“大家都很省時省力!”
類似的案例,在其他的眾創空間里也很常見。“我們的空間里有一個項目,專門圍繞紅人經濟的,今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碰到極客創業營的施清華,就隨口說了句,你需要網紅資源么?結果恰巧,人家空間有一個直播項目,兩者一拍即可。”灣西加速器運營負責人王冠說。
在王冠看來,這樣的交流是非常有效率的。“我們彼此都知道這個項目是靠譜的,也都坦誠相待,如此一來,企業與企業相互考察的‘時間成本’減少了,創業者也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在項目的實質推進上。”
的確,對創客們來說,創業本身就是一場爭分奪秒的戰爭。
在杭州這片創業熱土上,這樣的集聚效應隨處可見。
2015年7月,杭州市眾創空間聯盟成立。成立儀式上,一份有關杭州眾創空間的地圖發布。地圖上,數十個“紅色地標”分布在錢塘江兩岸。紅色地標還在不斷擴充中……
一些區塊紅色地標密集,比如余杭夢想小鎮、濱江創業大街、濱江海創基地、下城跨貿小鎮等,創新創業的扎堆生長,正讓這些集聚效應煥發出更多的可能。
鏈接
眾創空間的“杭州路徑”
2015年年初,“眾創空間”的概念被提出。
2015年5月,杭州市發布了2015年第一批市級眾創空間名單,其中包括迭代空間、浙江大學e-works創業實驗室、貝殼社等17家單位。
2015年7月,杭州市眾創空間聯盟成立。
2015年9月,《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發布。
2015年10月,杭州市發布了眾創空間的認定和管理辦法,規定申請認定市級眾創空間需要具備的條件。
2015年12月,杭州市發布2015年第二批市級眾創空間名單,其中包括灣西加速器、樂創匯等28家單位。
2016年5月,《杭州市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創業品牌活動管理辦法(試行)》發布。
2016年7月,杭州市發布2016年第一批市級眾創空間名單,其中包括星工場、網尚空間等30家單位為2016年杭州市第一批眾創空間。
2016年11月,杭州市科委發布了2015年第一批市級眾創空間發展情況評價工作。17家中,有1家不合格,杭州市科委副主任壽偉義透露:“不合格原因,就是因為投資、融資方面的量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