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來,隨著大數據、智能硬件的出現與發展,深度學習及其底層技術框架神經網絡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人工智能也因此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拐點。
近日,《科學》雜志預測,到2045年,全球50%的工作崗位將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在中國這個數據是77%。也就是說,30年之內,我國每4個工作中至少有3個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其中,翻譯、速記、人工客服等直接輸入輸出信息的工作多半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工程師、教師、醫生等需要經驗、判斷、天賦的工作會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提高效率。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企業也深受影響。知名投行高盛在報告中指出,雖然未來的企業發展戰略會因公司規模和行業而有所不同,但如果管理團隊不把重心放在領導人工智能和在此基礎利益上,那么未來產品創新、勞動效率和資本杠桿都會存在落后的風險。在這瞬息萬變的商業社會,遲到一步可能意味著滿盤皆輸。
因此,在人工智能掀起的新浪潮下,傳統企業、科技公司和創業者都在擁抱這輪AI熱,試圖將千千萬萬“專用腦”連接成“一腦萬用”的人造生物腦。如今,包括谷歌、百度和Facebook在內的國際企業早就開始運行自己的人工智能實驗室。
此外,各大公司還開放了自己的研究資源平臺,以期吸引更多研究者在其上參與研究。例如谷歌的Tensor Flow和百度的Paddle Paddle機器學習平臺。創業公司則是從某一技術縱深切入,專注場景化應用或者為大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以此來獲取資本青睞。據風投市場研究公司CB Insights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到目前為止,共有超過200家專注于人工智能的公司完成了近15億美元的融資。
對于企業,擁抱變化是首先在心態上需要調整的。目前大型科技企業都在加快人工智能領域布局并與自身業務相結合打造平臺級產品,對于中小型企業以及傳統企業則是一個借勢的好機會。那么企業該如何抓住人工智能這一風口呢?
在“中國創新論壇”期間,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表示,從投資者角度,首先要懂技術,或者有懂技術的人。“創業者看到風口啟動,每個人都說自己有人工智能,我看到的商業計劃里面有很多不見得真的有經驗。看項目的時候要問得深一點,不能看是名校名企出來的就認為是這方面的人才。”
從創業者角度,李開復提醒,人工智能方面的創業不便宜,人才很貴,還需要很多機器,設備動輒幾百萬,有更扎實的商業計劃可能多融些資金。“這個領域會是少數特別頂尖的公司才能成為特別有價值的公司,而不是遍地開花。”
除了技術人才外,他還強調數據對于人工智能公司發展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時代,數據是核心之一。“誰有數據,就可以用這個數據作為燃料,點燃人工智能的機器,創造特別巨大的價值。”李開復說。
??? 他指出,人工智能公司的數據最好有獨特性和閉環性,而不是說從網上扒數據或者從政府、世界銀行等機構拿數據。他表示,投資者應根據自己的專長深入研究,寧可少投幾個領域。“快速成長的領域很多,只要你選的大部分是對的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抓每一個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