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認識一個樓市微信公眾號的“大V”,靠聳人聽聞的標題來吸流量、賺廣告,比如“樓市殺手锏來了”、“樓市再讓人大吃一驚”等等。打開鏈接才發現,文章主體內容是國家最新政策或某專家判斷。該“大V”再把政策或專家觀點的內容修改、效應放大,結論就是,樓市將出現重大變化云云。
這是移動互聯時代、網絡作品快餐消費時代,最典型的知識產權侵犯亂象。一方面,作品的受眾是草根大眾,不明真相、不去甄別,但喜歡這類迎合草根訴求、標題嚇人、東拼西湊的網絡快餐作品;另一方面,網絡空間文學到底誰來管?互聯網監管、新聞監管,還是宣傳部門?目前還有漏洞。
這就給上面講的“大V”們利用監管空檔,通過吸納流量賺取廣告費、軟文費帶來了機會。同時,無論標題還是內容,都可以通過篡改、拼湊、變種、圖片化等等,規避技術上的知識產權保護篩查。而且,網絡空間無實體店、無個人注冊信息,更無擔保和法律追索,加上這些年來法不責眾,侵權已成常態。
西方知識產權保護,行業協會和巨頭沖在最前面。BAT是國內最大的網絡文學和作品供應平臺,流量帶動廣告是其盈利模式。流量靠的就是數億的草根吃瓜群眾訪問,只有這部分草根成長起來,告別快餐而選擇吃大餐的時候,行業協會和巨頭這種有效的監管模式才能在中國生根發芽。
讀博士期間,我和其他同學經常將圖書館的好書拿出來復印,誰也不覺得會有問題。但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大家也愿意去買一些原版的作品。
創新是國家進步的源泉,產權保護是激勵創新的最大動力。如果不保護原創,誰還辛辛苦苦搞創作呢?由此,屬于原創的作品,對于第一刊載、轉載、付費原則、懲罰原則要有清晰的規定。如果有違規者被投訴,知識產權保護機構必須要追查到底,不管投入多少財力物力,不打死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