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來自韓國2016年“K-Startup Grand Challenge”項目的10個國際創業團隊
12月19日消息,專注于創業公司的公關公司G3 Partners創始人兼CEO南森?米勒德(Nathan Millard)發表文章稱,韓國的創業圈開始呈現多元化,開始將觸角伸向國際市場。該國未來有望成為亞洲重要的創業創新中心,但目前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韓國的創業圈似乎終于做好國際化的準備了。
韓國政府正在通過它與英國搭建的金融科技橋梁等項目擴展韓國在創業圈的國際影響力。它也在鼓勵國際創業公司通過像K-Startup Grand Challenge這樣的項目進入韓國市場。
首爾市政府也開始著手吸引有國際視野的創業者,并建立了首爾全球創業中心來直接支持想要在首爾創業或者擴張到該城市的外國人。
韓國本土的創業公司正開始意識到員工團隊種族多元化的好處,在投入更多的資源打入不熟悉的市場。
韓國政府在促進創業多樣性上的角色
該國的政府官僚和企業家很大程度上并沒有很多的交集,但韓國經濟之所以繁榮興旺,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政府大范圍的參與。
2013年,韓國政府與本國最大的企業集團建立合作,以提升韓國的經濟和發展它的創業生態系統。在這一項目中,每年有20億美元投入到一系列的支持項目,其中包括配對基金、創業會議、海外加速發展、國內導師項目等等。
最近,K- Startup Grand Challenge在首爾為40家國外創業公司提供資助和加速孵化服務。此外,它還為最具增長潛力的20家創業公司提供最多達13萬美元的資助。
新成立的OASIS Start Up Visa項目也簡化了外國人在韓國發展業務的流程。
外國投資者和學生的涌入
相比5年前,亞洲及以外地區正有更多的商人轉向首爾。作為全球前十五大經濟體,韓國如今可謂豐裕的市場,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投資者。來自跨國企業的國際高管如今也常常在首爾隨處可見的酒吧接觸外國的創業者,首爾正在慢慢變得更像是個大都市。
對韓國企業的海外投資較去年增長了13.4%。在韓國大學就讀的外國學生(未來的專業人員)數量也創下紀錄。
韓國創業公司瞄準國際市場
韓國本地創業公司正將目光投向韓國以外的地區,不過成功案例還很少。那些能夠吸引海外受眾的創業公司通過眾籌形式往往能夠取得很大的成功。雖然并不是所有的項目都取得成功(非美國公司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但還是有一些能夠引發一定震蕩的成功案例。
去年8月,Solar Paper成為首個籌資達到100萬美元的韓國眾籌項目。在美國設立臨時辦事處的Bagel Labs和Ripplebuds也取得了成功,它們的眾籌項目籌資額分別達到130萬美元和75萬美元。
韓國創業生態系統趨于成熟
5年前,韓國只有一家創業加速器,一小撮風險投資者,以及一個小小的謹小慎微的天使投資圈。成功退出的導師少之又少,因為退出案例比獨角獸還要罕見。
自2013年以來,這些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Sparklabs、Future Play等創業加速器以及像Google Campus、Maru180、D Camp這樣的等共用工作空間和創業孵化器已經不在少數。事實上,從最近的統計來看,首爾在運營的創業加速器超過20家。雖然它們很多都受政府宣傳驅動,但該領域頗為活躍,無疑是個積極的信號。
早期階段的創業公司如今有了大量的融資來源,針對后期階段的資本也十分充裕。
除了創業支持基礎設施的強化之外,韓國的本地導師網絡也變得更加強大,更有經驗。有相關技能和良好履歷的人才正給創業公司帶來重要的技能和知識,因而加大了它們的成功機會。
還有改進空間
盡管作出了種種的努力,韓國創業圈仍非常年輕。自2013年以來,它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取得了如此多的進展,但它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該國有大量的創業公司,但它目前并沒有很多很好的投資機會,也沒有什么獨角獸公司。如今創辦公司變得太簡單了,優秀人才因而非常分散。
首爾仍在苦苦追求硅谷、以色列特拉維夫、倫敦、新加坡等地區那樣的國際關注度。雖然韓國對于國際游客的吸引力有了提升,但在吸引國外專業人員前來經營業務上,它仍處于掙扎狀態。對于很多人來說,新加坡仍是亞洲首選的經商地區。
要吸引和留住國際優秀人才,韓國的工作文化也亟需改善。外國人在韓國創業公司通常都呆不久,原因是老板往往傾向規避風險,不重視員工的建議,總是用“韓國人的那一套”。在外籍雇員論壇上,有不少外國人員抱怨公司的工作環境。
年輕的韓國人也面臨疏離感。如今,成千上萬的韓國人在國外接受教育,很多會在畢業后選擇在當地多留一年時間,以期優化個人簡歷。他們回國后往往會面臨一種可追溯到1980年代的、早就該淘汰的工作文化。
如推行更加開放的“硅谷式”氛圍,創業公司很有可能會有更加開心、更加忠誠、更有動力的員工團隊,因而長期而言會受益不少。
成功案例正改變韓國人對創業公司的態度
直到最近,沒有自尊心強的母親會讓自己的孩子加入創業公司的。鑒于在該國創業沒什么可能會過上體面的生活,她有什么理由會那么做呢?過往,要是不努力去像三星、LG或者現代這樣的傳統大公司發展事業,年輕人往往會遭到家人和同輩的嘲笑的。
現在,這一切正在發生變化。鼓勵創業的韓國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數位韓國企業家在海外居住或者留學數年后選擇回國。少數人創辦的創業公司價值達到數十億美元,比如TMON和Coupang這兩家電商網站。它們的創辦人分別是韓裔美國人Daniel Shin和金范錫(Bom Kim)。
Kakao Talk以數十億美元的估值IPO,也證明科技創業能夠造就巨額財富。甚至連三星如今都在運營至少四家內部創業加速器,當中的C-Lab專為鼓勵員工創業而設。離職并加入C-Lab的員工可獲得支持,其中包括種子投資。
總結
韓國提升創造力及其創業生態系統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功。該國如今可以說是亞洲的一個新興創業熱區。
然而,該地區還不夠成熟。
韓國創業圈非常活躍,但它的成功還需要更多實質性的成績來支撐。舉例來說,不少韓國創業公司將中國視作主要市場,但目前來說還沒有誰能夠在那里取得成功。同樣地,美國市場多年來一直都是主要市場,但韓國創業公司還沒有在那里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要是韓國的創業者有開放的心態,逐步采取合理的行動來邁向成功,那該國很有機會成為亞洲的創業領先者。這將需要一定的時間,它也不是光靠政府提供創業資助就能實現的。
創始人也必須開始抵制硅谷免費游的誘惑。來自Facebook、谷歌和斯坦福大學的一系列自拍照的確有助于提升你的“街頭信譽”,但將資源分散到打造有吸引力的產品和獲取用戶以外的事情,會大大減小你的創業公司的成功機會。
招募外國人才是好事情,但要重視他們的創新想法。外國人才在硅谷的成功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在韓國也能夠扮演這樣的角色,只要給予他們重要的職務。
同樣地,外國專業人才也能夠在韓國大展拳腳,不過他們必須要理解,韓國在40年內快速取得成功,并不是以多元化藍圖為基礎。韓國仍然比較單一,有它的怪異模式,其前景廣闊的市場也有它獨特的要求。如果外國創業公司能夠理解和重視這些,那他們有望取得成功,同時也有助于幫助創建更有活力的創業環境。
我已經決定將我自己和我的公司扎根于韓國,不過在過去十年的很多時間里,我一直在這里經營一些重要的合作關系以及積累市場知識。要是沒有這些,我的創業公司肯定無法存活。
對于我透過韓國看到的亞洲的機會,我感到非常興奮。我堅信,只要傳統的模式沒有掐滅創新的火焰,那韓國就將會發展成為該地區重要的創業創新中心。(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