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社區”的打造近幾年方興未艾,不論是地產商、物業這樣的直接利益相關方,還是智能硬件、互聯網企業、傳統的零售、金融、服務等外部服務型機構,都在火急火燎地爭奪社區這個多年前無人問津的市場。
然而,概念高大上、內涵極廣的智慧社區,建設過程卻步履蹣跚。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很少有人直接觸摸到了智慧社區的存在,這個構想仍然飄在空中。不禁要問,為何如此火熱的市場熱情換來的卻是遲緩的發展現狀?
一、組織者缺失:作為系統性建設,卻沒有統合各參與方的最終主導者
在利益相關參與者眾多,服務、產品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應該存在有的市場責任主導者實際上是缺位的,就好比高手再多、武功再強而群龍無首,充其量只能是散兵游勇難以成勢。
1、地產、物業、第三方平臺等利益相關方各有小算盤
大部分逐利的地產商眼里,“智慧社區”都是惹眼的營銷噱頭,所謂智慧社區打造只有可以增強直觀銷售亮點、提升售價的基礎硬件,如小區WIFI。打造物業管理與安全服務、智能家居、便民服務這些綜合性智慧社區要素似乎“不在興趣范圍內”。
而面臨轉型壓力的物業公司熱情原本是很高的,但先天不足,低廉的物業費收入讓本應該是主導者身份的物業公司只能淪為各方勢力的資源“接口”,很多時候,物業公司非但不愿意為智慧社區付出,還要收取高昂的“接口”費。
看起來,就是為了智慧社區而生的第三方平臺才最有主導的動力和義務,而事實上來看,沒有體系化沉淀、強用戶粘性就急于流量變現的結局是既沒有推動智慧社區發展,起來又倒下的平臺又比比皆是。
2、服務供應商眾多,利益分配復雜衍生出封閉的本位主義
市場主導者缺失,除了造成體系偏廢外,還使得智慧社區的參與者之間無法有效利益協同,反過來又加劇了各自為政的后果。提供單個服務的供應商,一旦缺乏有效的主導,逐利性和合作意識的缺乏就極端暴露,都成了“撈錢客”而不是“參與者”。
網路硬件服務提供商介入智慧社區,只關心是否使用了它的網路設備、服務器、存儲介質;即時交流軟件廠商關心客戶是不是用他們的產品作為通訊工具或者支付;智能家電廠商更直接,只關心賣進去多少硬件產品,或者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生態壁壘阻擋別的產品進入。
二、服務整合不足:作為整合型構想,各類別、各層次的服務整合反而拖了后腿
1、室內智能家居整合,最火熱也最缺乏整合體驗
智能家居已經成為各大廠商趨之若鶩的產品,小米、360、美的、海爾等紛紛上馬,各路英豪競爭的結局就是各干各的,行業沒有統一的標準。每一家都宣稱要打造自己的生態鏈,但業主不一定只喜歡一家的產品,結果你能拿個手機控制美的電冰箱,卻控制不了小米燈泡和海爾微波爐。人人都想自創生態,其結果就是業主沒了生態。
2、社區智能服務整合,技術簡單而業務執行困難
推及社區智能服務,則涵蓋面更為廣泛,涉及到社區方方面面的服務。如果說開發一個運營平臺搭載所有智能服務,技術上可能不存在太大困難,但因不同領域業務的整合而造成的利益分配問題卻難以有效解決。
3、跨社區聯動整合,智慧社區本身也在無效率單干
數據是智慧社區“智慧”的根源。如果沒有貴陽花果園、南寧嘉和城這樣的巨型房產大盤,智慧社區的建設必然要求樓盤之間相互資源整合,否則一方面無法獲得足夠支持服務策略的數據并進行分析、輸出,另一方面只針對孤品樓盤的相關智能服務邊際成本也會直線上升。
三、產品不達痛點:作為社區化服務,產品卻不能體現社區化應有的差異性
1、產品沒有獨特性,無法給業主選擇的理由
營銷的本質并不復雜,給客戶一個理由,讓TA選擇你。然而許多打著智慧社區旗號的產品,在業主的眼里卻并并沒有選擇的理由,倒并不是它們不好,而是可替代性太強。
2、線上線下深度結合才是面向社區的產品不可替代的優勢
互聯網時代的科技產品都能給自己冠上智慧的標簽,而線下地理上聚合是智慧社區產品所獨有。用面向社區的獨特手段,通過信息和媒體的整合,建立線上和線下、無形和有形、虛擬和現實相結合的智慧社區產品模式,才是行之有效的。
3、不只是社區O2O,智慧社區還有很多事要做、可做
在社區O2O之外,智慧社區應當圍繞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尤其是產業經濟來展開,把社區的“智慧”和居民的紐帶關系建立,這是智慧社區的延展要求,如此才能把智慧社區做實,融入社會體系并穩固下來成為緊密的生活方式。
四、技術配套滯后:作為技術性集成,標準統一、數據處理、管理維護都不受關注
技術能力是智慧社區的基礎,沒有技術配套跟上,智慧社區最終只會變成海市蜃樓。在圍繞技術的前、中、后三個階段上,當前的智慧社區建設條件都遠未達到。
1、技術之“前”,各類協議、標準遠未統一
說當前技術水平不足以支撐智慧社區的建設,這是假話。但水平足夠的技術,還面臨更大的麻煩:產品開發面臨多種協議標準的抉擇,導致歸屬不同廠商的的不同硬件很難做到相互兼容,限制了各智能硬件的協同集成發展。
2、技術之“中”,數據集成分析的細度遠達不到要求
基于移動通信網絡,實現有效的智能感應、數據收集、整合、挖掘、分析,最終產生有建設性的決策依據,是智慧社區發展關注的焦點之一,對形成新的業務體系和商業模式具有直接意義。無奈的是,目前普遍的數據體系都只有拼湊式歸集及粗略的聚類分析,還遠達不到智慧社區要求的細度。
而越細分的精確數據集成分析,越能為后續運營提供有效支持。恒大地產、騰訊集團合作創立的恒騰網絡,在兩個關鍵方面促成了數據集成的細分化:恒大地產豐富、針對性的線下數據來源,騰訊集團巨大的線上用戶資源與強大的數據綜合處理能力,雙方合作發力將輸出結果應用至綜合性社區服務,形成了“體驗-數據-整合分析-體驗提升”的智慧社區數據閉環,可以說這讓恒騰網絡的智慧社區實踐更上了一個臺階。
3、技術之“后”,智能系統的社區運維人才基本為零
平臺方自然不缺人才,但應用了豐富現代信息技術的智能系統,終究要在社區有落地之處,且負責運維的只能是物業管理相關人員。
長期以來物業管理體系幾乎談不上人才素質,保障智慧社區軟硬件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面臨極大的人才儲備挑戰。比如重要的智能安防系統,一旦誤觸誤碰造成通信系統癱瘓,以現有物管人員的水平很難去恢復,勢必使智慧社區的運行成效大打折扣。萬科之所以在布局睿平臺的社區加強引入勝任智能型操作的員工,大投入培訓可提升的員工,擴大傳統物業排斥的高技術人才儲備,就是在為智慧社區的“智慧運維”而鋪路,因為沒有好的后期維護,再好前期模式都談不上成功。
總之,改變生活方式的智慧社區建設必然是富有挑戰的,打造新的社區管理與服務新模式也需要新的思維方式。而不論是否漫長,找到合適的組織方式、進行有效的服務整合、開發針對性的特質產品以及推動技術相關配套的發展,都是智慧社區建設必須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