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8影,欧洲av色爱无码,岛国无码小电影在线观看,丰满无码人妻熟妇无码区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白春禮:以黨建創新驅動科技創新

發布時間: 2017-04-10 14:39:36 | 來源: 中國雙創在線 | 責任編輯: 牛志鑫

  timg.jpg

 

科技創新是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完成偉大事業的根本保證。在推進科技創新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由創新來驅動,那么創新由什么來驅動?換言之,創新的動力來自哪里?有人認為,科技創新由好奇心驅動,也有人認為,科技創新由經濟利益驅動,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由中共中國科學院京區委員會組織編寫的這本《驅動科技創新》,從黨建創新驅動國家科研機構科技創新的視角,對這個問題作了回答。


  國家科研機構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著骨干引領作用。國家科研機構的核心價值,是在關系國家長遠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領域,由國家集中投資和組織開展計劃明確、重點突出、影響深遠的研究開發,保證科研的戰略性、精準性、連續性和穩定性。當今世界,所有發達國家、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大國都有自己的國家科研機構,與研究型大學、企業研發組織共同構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全景。國家科研機構形式多樣、各有特點,與本國的歷史、國情和發展階段等密切相關。科技發達國家注重引導國家科研機構服務國家目標、提升核心競爭力,逐步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治理結構、管理模式、資源配置機制、用人制度等,上述多種因素匯聚的“驅動”合力,保障了各國國家科研機構的有效產出。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科技事業健康發展、國家科研機構有序運行的堅強保障。黨的領導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的有機統一。與此相應,黨建工作在國家科研機構的創新價值鏈中也發揮著方向引領、精神塑造、服務保障等作用。首先,要保證科學研究的“國家性質”,國家科研機構就要在發展定位、戰略方向、研究計劃、隊伍組織、研究布局等方面,不斷聚焦主攻方向、優化隊伍結構,時刻想國家所想、急人民所急。各級黨組織就要不斷加強領導,保證正確的政治方向,推動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科研院所的貫徹執行,切實發揮好政治核心作用。其次,塑造和引領人的精神,是黨組織的價值所在,也是黨的建設的根本著眼點。今天,肩負著國家重托的國家科研機構,面臨著科學研究國際化、分散化等競爭壓力,還面臨著科研任務大型化、人員流動常態化等管理挑戰,如何提高黨組織凝聚力,抵御各種不良影響對人的精神侵蝕,提升人的精氣神,提高團隊的戰斗力,是黨建工作的重要任務。第三,黨建工作要堅持與人才隊伍建設、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等工作有機結合,目標就是促進黨建工作與其他各項工作的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在“兩彈一星”研制期間,有一大批干部加盟中科院,開展了大量具體細致的領導和組織管理工作,齊心協力、凝聚力量,發揚協作精神,推動了“兩彈一星”事業的順利開展,我們要繼承好這些優良傳統。總之,方向引領、精神塑造和服務保障的合力,構成黨建工作對科技創新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雖然不是促進科技創新的唯一動力,但我相信,是最強大的動力之一。


  20137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時提出“四個率先”的要求:中國科學院要牢記責任,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全院上下要準確把握“四個率先”要求,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進一步提升創新發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以“率先行動”計劃為統領,以“三重大”成果產出為中心,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保障,以深化改革為動力,統籌推進科研布局、科技任務和體制機制改革,統籌協調人才、資金、平臺等創新資源,充分調動各類創新主體和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確保創新產出、創新效益和創新能力再上一個新臺階。


  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共有47個直屬機構,涵蓋研究所、大學、企業等各類企事業單位,有基層黨支部1100多個,黨員4.2萬人。呈現在你面前的這本《驅動科技創新》,總結了中科院京區黨委帶領京區各級黨組織開展黨建創新的實踐經驗,反映了中科院京區單位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加快實現“四個率先”的主要進展,探索了新形勢下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提高黨建工作規范化、科學化水平的思路和舉措。


  我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特別是管理人員和黨務干部能認真閱讀這本書。希望你能讀出對科技創新的關注、認同和滿滿的“正能量”,更希望你能讀出對黨建工作的熱愛、投入和充足的“驅動力”。


  (本文是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同志為《驅動科技創新》一書撰寫的序言)

 

文章來源: 中國雙創在線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