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少不了金融活水的潤澤灌溉。在吉林省,許多帶著泥土芬芳的金融產品活躍在田間地頭,漸漸解開了農民眉頭上的愁疙瘩。
在全國產糧大縣農安縣,玉米收購價走低后,不少農民琢磨著把土地流轉出去,發展點更掙錢的業務,“扣大棚”種植經濟作物就是其中一種。
農安縣德勝寶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寶學說,一個帶取暖設備的暖棚,少說也要十幾萬元,不帶取暖設備的也要三五萬元。他承包的5000多平方米溫室大棚,經營成本不低。
農村金融領域,缺乏抵押物是個難題,金融機構不敢貿然進入。農行農安縣支行行長于傳偉和業務員們深入村屯,漸漸摸索出一套結合確權、抵押、保證金的貸款產品——“大棚貸”。銀行和鄉鎮經管站聯合對貸款農戶的大棚進行估值、確權,貸款人繳納貸款金額20%的保證金,只要信用資質良好,短時間內就能放款。
“保證金按照定期利率存在銀行,貸款結清后就可提走。”孫寶學說,自己貸了37萬元,趁著土地流轉價格走低的時間點,又多包了幾塊地,擴大大棚規模,“今年收入肯定還能漲。”
“棚里的蔬菜質量上乘,物流直接配送到長春市內小區,食品安全有保障,消費者很認可。”孫寶學說,“還會繼續貸,把規模做大。”
農安縣哈拉海鎮是東北著名的“三辣”(辣椒、蔥、蒜)產地,今年許多農民都蓋了大棚種“三辣”,三戶、五戶貸款農民互相聯保,繳納不低于貸款額20%的保證金,就能拿到“三辣貸”,及時又解渴。
“去年種了2公頃蔥蒜,比6公頃玉米收入高。”村民張繼海說。今年他擴大了1倍種植面積,“8萬元‘三辣貸’讓咱備齊了種苗,定會有個好收成。”
有大棚貸、三辣貸,還有大米貸、雜糧雜豆貸、人參貸……這些產品有力助推了農業供給側改革,解了許多農民缺錢之苦。“創新要貼著田間地頭,才能真正緩解農憂。”于傳偉說。(記者 段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