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智慧農業的開拓實踐者朱海洋
夢想從來不會選擇人,它是上天賦予每個人構建未來藍圖的神奇畫筆。夢想不分高低貴賤,只要你心中有夢,肯堅持就會成功。正如包頭職業技術學院的朱海洋,他的心中就一直有這么一個夢想,他想用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去改變家鄉傳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計
早在2014年,朱海洋就與身邊的同學和朋友在農村老家承包土地創業。他認為農作物產量上不去、經濟效益過低是直接影響農民積極性的關鍵因素,于是,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外出打工,諸多的社會問題隨之產生。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越來越多,老人的贍養和孩子的教育得不到根本性的保障,所以改善傳統農業已成為重中之重。
當時朱海洋的父母、親人、朋友們對他的創業夢想并不支持,甚至覺得荒謬至極。然而朱海洋頂著各種壓力、與身邊人的不理解,一路堅守著自己最初的夢想。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中國最大的糧食主產區豫東平原,是朱海洋從小生長的地方,他太熱愛自己的家鄉,也因此選擇在這片土地上開始種植他的夢想——對傳統農業進行智慧改造。通過調查,他發現有八千萬畝可利用的土地,尤其在小麥種植的過程中,雖然種與收都已實現機械化,但灌溉施肥仍需要傳統的人工,這樣不僅費時還費力,在大規模的種植情況下,經濟效益更是得不到任何保障,這對農民來說堪稱致命打擊。
朱海洋經過一次次的實驗和研發,一次次的學習和測試,終于利用溫濕度傳感器、控制柜把灌溉的問題解決了。然而,還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惑著他:一年兩季的種植、收獲與耕地犁地的管道問題,敦促著他開始了新的探索。
量的積累造就質的飛躍
炎熱的夏天,多少個日日夜夜的付出,朱海洋整個人日漸消瘦,創業根本沒有那么簡單。沒有資金來源、沒有研發人員、農民沒有固定資產……為了少花一分錢,他騎著自行車到幾十里地外的縣城,只為買一個價格相對便宜的元器件;為了讓合作社的農戶少走彎路,他奔走于河南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等物聯網科研單位,尋求產學研合作、尋求科技局的支持,直到聯系到以色列的國際灌溉公司,他的誠意與堅守,終于換來了英國農業創新署工程師的技術支持,也終于完成了傳統灌溉施肥技術的革新改造。
朱海洋在尋夢與圓夢的路上漸行漸近,他自學計算機物聯網技術,借助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對農作物生長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和分析,系統可以自動預警作物病情灌溉并提出解決方案。科研團隊用分析后的數據編寫“日標準工作流程”,為合作農場提供標準化技術,農民負責種植,公司負責開拓市場和銷售渠道,銷售高品質的小麥,保證了農產品食品安全。這個方法既降低了小麥種植的技術門檻,農戶可以“零基礎”輕松種植高品質小麥,又保證了農產品的食品質量安全。
成功總會青睞勇于飛翔的人
目前,朱海洋的智慧農業已輻射帶動了近40萬畝的作物種植,創造經濟效益高達8000多萬元,每畝小麥增產增收200元人民幣,農民收入提升到了萬元以上,直接或間接帶動農民4000余人,智慧農業之路已經安然起航。
永不停歇的朱海洋又與同學們建立了新的實驗基地,解決了長期困擾傳統農業發展的三大難題——技術、管理、銷售,繼續為全國160萬中小農場、2億多農民提供著服務。目前,他的公司在小麥和大豆品種研發、土壤還原技術、生物肥料、農業大數據、物聯網農業領域建樹頗豐,打造了中國安全農業、農民返鄉創業致富的新局面。
他的公司已成為省農科院藥材實驗基地、河南省農村金融創新示范基地、河南省農業科普基地以及大學生創業實習基地——巾幗農業示范基地。
朱海洋的先進事跡,以及由他開創的合作社大田托管發展模式,陸續被《中國青年報》、《新京報》、《鳳凰網》等多家媒體爭相報道。
“為了讓中國的農民投入更少、收獲更多,改造傳統農業、開拓實踐智慧農業,打造中國的安全農業”,這是朱海洋敬畏大地之心不停追逐的偉大夢想,他懷揣著永不放棄的精神與造福百姓的夙愿,一直為推動互聯網+科技農業的發展與中國傳統農業的轉型貢獻著自己的那份力量。(內蒙古自治區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