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務這四個字是楊譯迪從本科到研究生整整八年時間的堅持,更是從重慶到哈爾濱三千公里距離始終的堅守。
寄夢志愿,點飾青春
本科期間楊譯迪多次參與“三下鄉”、支教、普法宣傳、義務獻血等志愿服務活動。大四學年,她更希望到需要她的地方歷練自己,她放棄了直接優保的機會,參選了黑龍江大學首屆研究生支教團繼續她的志愿服務事業。2013年8月,她作為黑龍江大學首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遠赴重慶市潼南區壽橋鎮壽橋小學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支教。
她成為了壽橋小學唯一一個學過英語的老師,所以由她負責三年級的英語教學工作。重慶山區的習慣發音和孩子們對英語完全的陌生給她的教學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擾,她主動要求給班級的孩子加課學習音標,當孩子們能標準地第一次說出“Miss Yang”的時候,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作為一個老師的成就感,正是這份成就感堅定了她為孩子們帶去很多知識和希望的信念。
在實際的教學中,她想給孩子們提供一個更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因此她萌生了創建黑龍江大學英語教學實驗基地的想法。最終由黑龍江大學出資購置了二十五套桌椅、近千元少兒英語書籍、數百本英語練習本等教學用品。楊譯迪利用此基地不斷研磨更為適用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造更好的英語學習平臺。
作為黑龍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團長,楊譯迪立足本地,帶領團員開展豐富的志愿活動。其中包括壽橋小學開學第一課——法制安全教育課、看望身患絕癥仍堅守教育一線的教師楷模陳瑜老師、中秋節慰問敬老院老人、“冬日暖陽,親情聯通”關愛留守兒童、壽橋小學親子運動會、陪留守兒童過大年、雷鋒主題宣講課、我是母親河小小守衛者、“家訪月”、“讀書月”以及母親節、端午節、父親節主題系列活動等共計40余次志愿服務活動,在服務地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筑夢他鄉,投身奉獻
在完成本職的教學工作以外,楊譯迪根據服務地的實際情況,積極響應團市委的號召,主動找領導爭取,創建潼南縣壽橋鎮染房村市民學校。作為染房村市民學校的首位駐校志愿者,作為染房村市民學校的主要開創者,其中的每一個部分都凝聚著她的心血與汗水。大到市民學校桌椅、黑板的采購課程的設置,小到教室墻面的裝飾、每一張課表打印,楊譯迪都親力親為、事無巨細。染房村市民學校開課后,課程逐漸受到了當地群眾的認可,教室里常常座無虛席,楊譯迪用自己的努力為他們帶去了溫暖和關懷。
留守兒童的快成長課堂給孩子們帶去了更豐富的知識,待業青年的致富經課堂給他們帶去了創業的機會,空巢老人的夕陽紅課堂和留守婦女的半邊天課堂讓他們原本單一的生活更加豐富,更給了所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婦女走出家門相互分享生活的機會。
市民學校還成立了留守兒童合唱團和炫舞團,在父親節的時候,電視臺拍攝了孩子們跳舞的視頻郵寄給他們在外打工的父親,這對孩子們的爸爸來說是份多么珍貴的節日禮物。
合唱團的代表呂桂花更是用她為潼南改編的歌曲《種花兒的花兒》榮獲了中國夢少年強大賽潼南賽區第一名,并代表潼南到重慶主城參加全市比賽。全市總決賽進行的時候,楊譯迪的服務期已經結束,但是因為桂華的父母都在外地,家中只有她年邁的婆婆,她選擇留下來帶桂華去重慶主城。服務期結束她已經沒有了國家下發的生活補助,楊譯迪就用她之前的存款和本來打算假期旅游的錢買了去主城的車票和桂華的演出服,兩個人只能擠住在女生床位房的一個床位,但她覺得她一定要帶桂華去感受一下,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楊譯迪所撰寫的“四個四”工作經驗被周波書記親筆批示并在全市進行推廣,染房村市民學校更是被評為了團中央先進示范點。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全國青聯主席賀軍科也親赴市民學校進行調研,在高度評價的同時更是對楊譯迪作為一名青年志愿者在祖國的基層磨練自己的精神給予了極大的鼓勵。
一次,鎮上的山上發生火災,她第一時間沖到了起火的第一線救火。平時對她來說十分難走的山路在那一刻變得稀松平常,問到她當時的想法,她說其實也沒有多想,就是覺得該去做那就去做了。
在期末考試前,她對孩子們說英語考試的第一名她可以幫助他實現一個愿望。有的學生說,自己的愿望是能夠考一次100分,因為上一次考到100分的時候他的媽媽回來看了他。有的學生說,自己的愿望就是能吃口蛋糕,因為他從來都不知道蛋糕是什么味道。最后陳樹婷考到了第一名,她說:“我跟妹妹從來都沒有去過重慶主城,我們好想去主城能親眼看到大熊貓。”去動物園的那一天,她們兩個特別興奮,看到大熊貓的時候,她們開心地跳起來,揮著手跟大熊貓打招呼。那個場景讓楊譯迪為之深深觸動,她多么希望能夠實現所有學生的心愿啊。正是這些場景,讓她意識到,自己需要做的還太多。
那一年里,她的生活有很多艱辛與不易,包括跟老鼠蜘蛛“同居”、寢室電線老化自燃引發的火災、夏天各種蚊蟲的戲謔等等,這一切都是讓她始料未及。因為水土不服,2013年的冬天楊譯迪得了嚴重的肺炎,每天都要輸液,右手背打腫了換左手背,左手背打腫了再換左腳背、右腳背,最后楊譯迪的雙手和雙腳都布滿了針眼。因為臨近期末,為了不影響孩子們學習,她毅然選擇回校復課。復課的那天孩子們早早就跑到她住的地方喊她的名字說要送她上課,當她走進教室的時候孩子們都跑出來簇擁著她,還把自己舍不得吃的桔子送給她,那一刻她說她覺得所有的堅持都是值得的,她的孩子們需要她,她的孩子們真的愛的,她是幸福的。
圓夢遠方,不忘初心
回到學校,很多身邊的同學聽到她曾經支教的經歷都表示對于支教生活的意愿。她想她應該把自己的志愿服務精神傳遞下去,帶動更多的同學給那些山里的孩子帶去希望。她創建了黑龍江大學第一個全部由研究生組成的支教團“蝶翼”。
2016年寒假和暑假,楊譯迪帶著“蝶翼”的成員們來到了一個更為需要他們的地方——一個只有一個老師和八個學生的學校——高廟村小學。她帶領團員們在這所小學開展了各類課程,激發了孩子們對知識的興趣和對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她還將操場旗桿上嚴重殘破褪色的五星紅旗換下,舉辦了一次小型卻莊嚴的升旗儀式,讓孩子們銘記愛國精神。還發起了新年心愿認領、新年新衣計劃和牛奶計劃,讓孩子們都過了一個美好的新年。
她還帶領院青協開展了“愛心種子義賣”、“愛的奶瓶”等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為山區的孩子募集善款,為他們增添了物資。讓那的孩子們跟重慶主城的小朋友一樣可以每天都喝到一袋牛奶,在那個似乎被人們所遺忘的角落會有著楊譯迪同她的志愿服務精神的傳承者不斷延續下去的溫暖與關懷。“蝶翼”支教團榮獲了多項省市級志愿服務大獎。
每次“蝶翼”的行程結束,她會回到壽橋看望自己曾經的學生,當她再一次走進熟悉的教室時,學生們高喊歡迎楊老師回家,學生跑過來簇擁著她,對她說還記得她曾經說的話,說自己很想念楊老師,那一刻她再次微笑著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楊譯迪還榮獲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獎、黑龍江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重慶市優秀青年志愿者、重慶市西部計劃優秀等次志愿者、“鋒尚黑大”人物、“校園最佳——最佳道德風尚獎”、“芙蓉學子.公益行動獎”等榮譽稱號。
更讓她無比激動的是,2017年3月,黑龍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這是在她工作的奠基下一代代黑大研支團人的傳承和付出的結果。
八年的時間有多長,3000公里的距離有多遠,楊譯迪用實際行動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志愿服務事業,始終初心不忘踐行著雷鋒精神,并率身垂范影響身邊的人,她是一名合格的青年志愿者,是一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楷模。(黑龍江省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供稿)